作家余华当年曾是一名牙医,那是20年前,余华中学毕业不久,家里托人让他在家乡小镇医院当上牙科见习医生,每月工资16元。这件事,除了一天到晚只想当作家的余华之外,认识他的人都很高兴:不说别的,以后看牙有熟人了。
不久便有一位邻居捂着腮帮子来找余大夫了。余大夫很认真地检查后说:有一颗牙坏了,得拔掉。邻居说那就麻烦你了。没想到,第二天邻居又捂着腮帮子来了。余大夫又很认真地检查一番,于是便有了下面对话:
余:“你的坏牙还在。”
邻:“不是拔掉了吗?”
余:“没错,不过拔掉的是一颗好牙。”
邻:“!?”
余:“是这样,要拔掉坏牙,就需要先把坏牙旁边的好牙拔掉。”
邻居不信余华说的话,又去找别的医生。那医生告诉他,余华给你拔错了牙,他不愿意承认,还诡辩。
当余华终于成为一位名作家的时候,那位邻居比谁都高兴。每回说起他与余大夫的故事,都会豁着个牙嗬嗬笑个不停。
不过说句公平话,即便余华没有成为名人,他的邻居也决不会跟他反目成仇的,毕竟余大夫不是有意的,毕竟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。再说,恐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因为找熟人而吃亏的经历,可也没见有谁从此以后就不找熟人办事了。
如今的情形可大不一样了。大抵正因为大家都深信熟人好办事,结果导致这些人已经习惯于专占熟人的便宜。用时下流行的话说,已经发展为一种“杀熟经济”。这种经济以“熟人的钱好挣”为经营之道,其行为理念是:熟人=熟肉。既然是熟肉,就不一定非等送到嘴边才张口,而是要伸长了嘴巴,到熟人堆里主动去找下嘴的地方。前几天有报道说,传销在一些地方又甚嚣尘上起来,可见这种“新经济”生命力之旺盛。保不准哪天,就会光顾到你我身上。
说起来,对付这种“杀熟经济”并不难,一是要像提防小偷一样提防某些熟人来扒口袋,二是赶紧让自己学会与生人打交道,找生人办事。